十四爷的躺赢人生[清穿]_分卷阅读_39
“那样才能显得出九哥来,这比抄好几年的佛经都管用,我若是九哥,不光是要去户部还银子,还会敲锣打鼓的把银子给还了,要让皇阿玛知道,让所有人都知道,九哥是向着皇阿玛的,还这银子不是为了兄弟之情,也不是为了家国大义,而是为了与皇阿玛的父子之情。”
胤祯可是没有胡说,他站在九哥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想,肯定办得出来敲锣打鼓还银子这事儿。
银子都堆府里头有什么用,又不是不够花的,倒不如花钱买个安心,花钱表明向皇阿玛表明真心,日后不管是经商,还是做别的,皇阿玛又不是心里没数,自然会给些优待。
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不会吃亏的,九哥怎么就算不明白呢。
九爷几乎被十四弟的逻辑给整懵了,银子他舍不得,可大是大非他是能想明白的。
要说他现在最缺什么,那当然是缺爵位了,十四都已经是贝勒了,他这个当哥哥的还是个光头阿哥,自己都觉得丢人。
爵位当然是由皇上来决定的,只要老爷子没死,太子和直郡王那都是说了不算的。
所以讨好老爷子是很有必要的,日日抄写佛经很大一方面不也是为了讨好老爷子。
跟坚持每天都抄写佛经比起来,往外拿上八万两银子好像也还能接受,后者明显要比前者简单得多。
“那我就算是给十四弟一个面子,这银子还也就还了,就当是孝敬皇阿玛了,不过一路敲锣打鼓的去是不是太张扬了点,有没有能让大伙都知道,但不会显得太夸张的做法?”
敲锣打鼓,亏十四弟想得出来,除了婚丧之外,也就耍猴戏的才会敲锣打鼓了,他又不是去唱戏。
“那好说,九哥到时候别还银票,轻飘飘的旁人也见不着,换成白银,让人抬着箱子去,要是嫌不够显数量的话,那就把一部分兑成铜板,照样显眼,平民百姓或许不会关注,但满朝的文武大臣如今都盯着户部呢,你只要把箱子搬到户部衙门,该知道的基本上就全都知道了。”
欠债人的心理,如今他多少也能摸到几分了,不就是想着法不责众,抻着不想还,最好是所有人都别换,大家一个阵营,皇阿玛总不可能把儿子和满朝文武大臣都罚个遍。
要知道老爷子可是要面子的主,哪家的债主会等到自己快被借成穷光蛋了,才想着讨债的。
若是换做胤祯,早多少年就把这些欠银给讨回来了,也不会安排自己的儿子去讨债,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,什么样的债要不回来,实在不行那就抄家,反正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银子。
至于史书上怎么写,后世之人怎么评论,他可不像老爷子那么在意,现世之人怎么说,他尚且都不在意呢。
第46章 一更
老爷子爱惜名声,但他的儿子们却并非都是爱惜名声的主儿。
比如胤祯,比如十爷。
九爷还是有几分爱面子的,虽然把银票兑换成了白银,让下人抬着箱子去户部还银,但到底是没听十四弟的主意,把白银兑换成铜板再抬着过去。
十爷可没那么阔绰,上哪儿一下子掏出八万两白银去,若是没有改建府邸的时候,或许福晋还能支援上一大半,但如今福晋兜里也不剩多少了。
这世上跟他最是亲近的,只有两人,一人是福晋,另一人就是九哥了,甚至后者比前者都要来的亲近。
八万两白银九哥给他出了六万两,这可真够意思的了,他若是求到皇阿玛跟前去,皇阿玛都未必有九哥这般大方,这还是九哥主动给他送来的。
九哥没有全盘接受十四弟的建议,他接受啊,不就是把声势弄浩大些吗,面子值几个钱,当然不如里子来的重要。
十爷让人跑了好几家钱庄,才把所有的白银都兑换成了铜板,装了几百箱子,两个人抬一箱子,光是送钱的队伍就足够长了,更别提前边还有开道的了。
十爷自个儿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,后边紧跟着的是六个阿哥府的侍卫,再后边是十几个敲锣打鼓的人,他专门让人请过来的,最后才是抬钱的人。
九爷在看见这阵势的时候,特别庆幸十弟为了准备这些东西耽误了不少时间,以至于他们兄弟俩还银子的时间刚好岔开,不会让旁人误会,这阵势里头也有他的一份。
颜面算是保住了一半吧。
作为出主意的人,胤祯都没想到十哥居然能全盘接受,不过这对他们来说倒是好事儿,前边儿都已经树立好榜样了,后边的人就该掂量掂量,是不是应该顺势而为。
胤祯忙着的时候,四贝勒和十三爷也没闲着,已经让人把明细送到各个兄弟们那里去了,太子爷和直郡王那里他们俩还亲自跑了一趟。
只是这两位都不是好说话的主儿,谁都没说不还,可谁也没说还,刚开始还愿意说上几句话,后来干脆把他们哥俩撂那了,人家该干嘛干嘛去。
这应当是最难啃的两块骨头了,可这两个人若是攻不下,其他的人怕是也很难还款,甚至会有恃无恐。
“那就照原计划行事,‘礼’不行,那就只能上门去了。”
四贝勒没有要手软的意思,他在户部任职,最知道国库已经空缺成什么样子了,但凡这些人还有点忠君爱国的思想,早就该把欠下来的银子还了。
既然是要办正事儿,那就得穿着官服,带着户部的官员,正儿八经的去讨债,而不是在讲什么兄弟之情、套什么近乎。
这一招就看是谁更要面子了,毕竟民间讨债,若是碰到不还的,在欠债人家里头打砸抢都是常见的事儿,有的甚至把人家儿女拉出来卖。
可他们催债就不能用这些手段了,官员办事还是要有官员办事的原则,不能像地痞流氓一样。
就这么挨个转了一圈儿,花了整整两天的功夫,最要面子的人果然是三贝勒,只有这位还了两万两,当然还完了这两万两,那还剩八万两的银子没还呢。
欠债的人几乎不受影响,还是该干嘛的干嘛,反倒是他们这些催债的人,整天忙活不说,还一盆一盆的脏水往他们身上泼。
冷酷无情,毫无兄弟之情,拿着鸡毛当令箭,小人得志就猖狂,借着开差事打击报复,早就有了不臣之心……甚至连宠妾灭妻这样的话都有了。
要知道,四贝勒府上,后院基本上全归四福晋来管,在宫里头读书的是四贝勒的嫡长子弘晖,就算是有个李侧福晋,接连生下一女三子,可样样也都没越过福晋去。
十三爷和十四贝勒这边,那就更没说的了,别说侧福晋了,连格格都没有,十三爷这边倒是还有两个侍妾,硬说的话也能算是妾室。
可十四贝勒呢,人家连侍妾都没有,哪儿来的宠妾灭妻。
四贝勒和十三爷早在接下这个差事的时候,就已经预想到了,这是触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儿,只要他们不是存心和稀泥,就绝对落不到什么好名声。
得罪人倒还是其次,众口铄金,黑的能说成白的,白的也能说成黑的,最严重的结果大概就是:被捏造出来的污名,会跟他们一辈子,当世之人会相信,后世之人也会相信。
胤祯早先可没想这么多,他知道这是个不讨好的差事,但没想到这么不讨好。
催债这事儿也就刚办了个开头,后边还有的磨呢,就已经有这么多的污水泼过来了,他都不敢想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儿,捏造罪名、诬陷,甚至是刺杀?
这些不应该是他们来承担的,皇阿玛才是债主,当初给这个恩典的也是皇阿玛,皇阿玛赚够了仁慈的名声,享受够了臣子的恭维,如今却让儿子来收拾烂摊子。
这不公平。
他不知道历史上四哥有没有接这差事,也不知道皇阿玛到底是坑了哪个儿子,更不知道这些欠债最终有没有收上来,是不是在毁了讨债的人之后,这些个人就可以无债一身轻了。
胤祯可不想替皇阿玛收拾这样的烂摊子,他们要牺牲名誉甚至性命才能收拾的烂摊子,若是皇阿玛肯下定决心,亲自来收拾自己的烂摊子,远不必付出这么多。
“皇阿玛让咱们办差事,如今差事受阻,理应去找皇阿玛,流言猛于虎,太子和直郡王又一点准话都没有,光靠咱们上门去跟人家商讨,八辈子也磨不出一个铜板来。”
“去找皇阿玛做什么?让皇阿玛下旨命令太子和直郡王还银子,还是下旨为我们恢复名誉?”
十三爷对皇阿玛多多少少也是有些了解的,皇阿玛不可能会下这样的圣旨。
而且皇阿玛竟然把差事交给他们了,那他们就应该办好,让皇阿玛知道他们的能力,而不是再把球踢回去。
四贝勒倒是想听听十四弟有什么主意,若不是之前十四弟亲自上门找了五弟、九弟和十弟,可能现在还回来的银两更可怜。
“皇阿玛若是可以下旨让太子和直郡王还银两,那最好了,讨债的难度立马就降低了一半,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大家是真的没有太多的现银,皇阿玛应该在给我们一道权利,我们收不来银子可以收别的,庄子、铺子、田产、古董字画……这些都可以用来抵债,要实在不行,宅子也可以,一点儿都不愿意还的,就把宅子封了,什么时候把银子拿来,什么时候再把他的宅院解封,过期不还,那就把宅院卖了,能收回来多少银子算多少。”
胤祯的意思是,索性把遮羞布扯开,这面子大家谁都别想要,皇阿玛别再想着当一世仁慈的君主,这些欠了债的人,也别想着光抹黑旁人的名声,不看看自己的心有多黑。
国库都穷成这个鬼样子了,还要面子有什么用,万一有一场战争、有一场自然灾害,国库的银子都不足以应对,这都相当于已经是火烧到眉毛的时候了,还维持这些虚情假意做什么。
十三爷虽然听着痛快,但这事儿它不妥当,皇阿玛不会同意的,皇阿玛若是能同意这个意见,也不会把催债的事情安排给他们,早自己收不就完了。
他正准备把道理掰碎了讲给十四弟听的时候,哪成想四哥居然同意了。
“就依十四弟所言,不过在面圣之前,咱们还得先写道折子,把意见落实到书面上,然后才能去见皇上。”
四贝勒用手揉了揉膝盖,他虽然能猜到太子和直郡王的想法,但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,把国库掏空了,将来就算是能坐上大位,可要收拾这样一幅烂摊子,得花比现在更久的时间。
人生一世,原就没有多久,想要实现自己的理念也是需要时间的,难道太子和直郡王就没有想过,将来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收拾烂摊子上,压根儿就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自己的理念吗。
皇阿玛纵然圣明,难道只考虑自己的名声,就不为儿孙想想,不为继位者想想。
十四弟的法子虽然莽撞,但皇上会同意的,讨债的差事原就没几个人肯接,如今就更不会有人接了,在这事儿上,皇上能用的只有他们。
用他们的手来讨债,最大的反噬也都在他们身上,皇上能受到的牵连有限。
反之,若是皇上自己来办这件差事,那所有的反噬就全都冲着皇上去了。
第47章 二更
这封奏折写得再怎么委婉,可也难掩本质。
康熙在看见这封奏折的时候,把茶盏都打落了,若真是按照这奏折上所写的,文武百官会怎么看,百姓会怎么看,后世之人又会怎么看。
如果不是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收拾的地步,如果不是除了老四他们几个之外,旁人不会狠心办这件差事,这封奏折上的所有内容,他是一个都不会准的,甚至写这封奏折的几个人,也该是要好好冷一冷。
但这不是没法子吗,帝王也有要妥协的时候,这种时候还特别多。
胤祯在折子被送上去之后,就知道皇阿玛不会高兴的,这位虽然一直都想做一个仁慈的君主,但总的来说,算不得是一个慈父,到时候少不得要折腾他们。
“先吃点东西垫垫,汤水就不要多喝了,免得到时候麻烦。”
胤祯嫌太师椅硬,干脆让人把饭菜都摆在了榻桌上,招呼着两个哥哥一块用膳。
午膳时间早就已经过了,晚膳时间还早着呢,这时候进食,是怕待会儿被叫到宫里去之后饿肚子。
皇阿玛罚儿子总共就那么几种手段,要么是晾到一边,什么差事都不给,要么是罚站罚跪,再严重点就斥责呗。
再严重的惩罚就没有了,如今在夺嫡里头搅风搅雨的,都是皇阿玛最疼爱的儿子,皇阿玛可舍不得收拾。
要收拾也只能是收拾跟在后头的臣子,比如索额图,这位也算是有功之臣,最后被活生生饿死在宗人府,太子却一点儿事儿都没有。
胤祯估摸着皇阿玛可能会让他们跪在一边,好好晾一晾他们,既不能去吃饭喝水,也不能去解决三急。
趁着还没叫到御前去,这会儿当然是要好好养精蓄锐了,肚子里得多点儿存货,别到时候挨饿。
三个人一人一碗面,还吃了不少牛肉和猪肉脯,临走的时候,人手两块奶糖,这是应付突发情况的,也是胤祯硬塞的。
万一要是低血糖什么的,把奶糖塞嘴里就行。
到达乾清宫的时候,可以说已经是做好了全部的准备,老爷子果然如预想般的生气,脸都是青的,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。
如果老爷子有读心术,就会发现他一直认为胆大天真的小儿子,实际上就是个不孝子,看到他气成这模样,心里边产生的情绪居然是喜悦的,庆幸自己在来之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
果然是老三套,三个儿子前后不一的跪下,十四比四贝勒靠后半个身子,十三爷又比十四靠后半个身子,而且四贝勒居中,稳居c位。
康熙自顾自批改奏折,压根就没理会这三个儿子,右手边的茶盏换了四回,桌上的奏折也改得七七八八了,这才让几个人站起来。
御前不能失仪,膝盖跪痛了这会儿也不能揉,关键胤祯现在不是膝盖疼不疼的事儿了,是他腿已经跪麻了,强撑着站起来后,眼泪都已经憋出来了。
这腿麻还不能随意动的滋味儿,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,太……酸爽了,以至于生理眼泪都出来了。
四贝勒和十三爷都低着头,就算是不低头,他们的身位也刚好是错开的,不可能瞧见脸上的泪,但刚刚起身站起来的康熙可瞧得真真的。
他瞧见过妃嫔的眼泪,瞧见过儿女们年幼时的眼泪,也瞧见过大臣们或懊悔或感激时的眼泪,但十四这样……至于吗。
太子和直郡王不是没有这样跪过,可谁也没跪哭过,这算多大点儿事儿,他爱惜了这么多年的名声,如今即将沾染上污点,他都还没哭呢。
就这点承受能力,怪不得眼巴巴的送这样一封奏折上来,担不起大任……
面对这样的十四,康熙在心里头能挑出一百条毛病来,眼泪是弱者才会有的东西,他知道这几天风言风语有很多,但没想到已经把几个孩子吓成这样了。
胤祯可是没有胡说,他站在九哥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想,肯定办得出来敲锣打鼓还银子这事儿。
银子都堆府里头有什么用,又不是不够花的,倒不如花钱买个安心,花钱表明向皇阿玛表明真心,日后不管是经商,还是做别的,皇阿玛又不是心里没数,自然会给些优待。
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不会吃亏的,九哥怎么就算不明白呢。
九爷几乎被十四弟的逻辑给整懵了,银子他舍不得,可大是大非他是能想明白的。
要说他现在最缺什么,那当然是缺爵位了,十四都已经是贝勒了,他这个当哥哥的还是个光头阿哥,自己都觉得丢人。
爵位当然是由皇上来决定的,只要老爷子没死,太子和直郡王那都是说了不算的。
所以讨好老爷子是很有必要的,日日抄写佛经很大一方面不也是为了讨好老爷子。
跟坚持每天都抄写佛经比起来,往外拿上八万两银子好像也还能接受,后者明显要比前者简单得多。
“那我就算是给十四弟一个面子,这银子还也就还了,就当是孝敬皇阿玛了,不过一路敲锣打鼓的去是不是太张扬了点,有没有能让大伙都知道,但不会显得太夸张的做法?”
敲锣打鼓,亏十四弟想得出来,除了婚丧之外,也就耍猴戏的才会敲锣打鼓了,他又不是去唱戏。
“那好说,九哥到时候别还银票,轻飘飘的旁人也见不着,换成白银,让人抬着箱子去,要是嫌不够显数量的话,那就把一部分兑成铜板,照样显眼,平民百姓或许不会关注,但满朝的文武大臣如今都盯着户部呢,你只要把箱子搬到户部衙门,该知道的基本上就全都知道了。”
欠债人的心理,如今他多少也能摸到几分了,不就是想着法不责众,抻着不想还,最好是所有人都别换,大家一个阵营,皇阿玛总不可能把儿子和满朝文武大臣都罚个遍。
要知道老爷子可是要面子的主,哪家的债主会等到自己快被借成穷光蛋了,才想着讨债的。
若是换做胤祯,早多少年就把这些欠银给讨回来了,也不会安排自己的儿子去讨债,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,什么样的债要不回来,实在不行那就抄家,反正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银子。
至于史书上怎么写,后世之人怎么评论,他可不像老爷子那么在意,现世之人怎么说,他尚且都不在意呢。
第46章 一更
老爷子爱惜名声,但他的儿子们却并非都是爱惜名声的主儿。
比如胤祯,比如十爷。
九爷还是有几分爱面子的,虽然把银票兑换成了白银,让下人抬着箱子去户部还银,但到底是没听十四弟的主意,把白银兑换成铜板再抬着过去。
十爷可没那么阔绰,上哪儿一下子掏出八万两白银去,若是没有改建府邸的时候,或许福晋还能支援上一大半,但如今福晋兜里也不剩多少了。
这世上跟他最是亲近的,只有两人,一人是福晋,另一人就是九哥了,甚至后者比前者都要来的亲近。
八万两白银九哥给他出了六万两,这可真够意思的了,他若是求到皇阿玛跟前去,皇阿玛都未必有九哥这般大方,这还是九哥主动给他送来的。
九哥没有全盘接受十四弟的建议,他接受啊,不就是把声势弄浩大些吗,面子值几个钱,当然不如里子来的重要。
十爷让人跑了好几家钱庄,才把所有的白银都兑换成了铜板,装了几百箱子,两个人抬一箱子,光是送钱的队伍就足够长了,更别提前边还有开道的了。
十爷自个儿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,后边紧跟着的是六个阿哥府的侍卫,再后边是十几个敲锣打鼓的人,他专门让人请过来的,最后才是抬钱的人。
九爷在看见这阵势的时候,特别庆幸十弟为了准备这些东西耽误了不少时间,以至于他们兄弟俩还银子的时间刚好岔开,不会让旁人误会,这阵势里头也有他的一份。
颜面算是保住了一半吧。
作为出主意的人,胤祯都没想到十哥居然能全盘接受,不过这对他们来说倒是好事儿,前边儿都已经树立好榜样了,后边的人就该掂量掂量,是不是应该顺势而为。
胤祯忙着的时候,四贝勒和十三爷也没闲着,已经让人把明细送到各个兄弟们那里去了,太子爷和直郡王那里他们俩还亲自跑了一趟。
只是这两位都不是好说话的主儿,谁都没说不还,可谁也没说还,刚开始还愿意说上几句话,后来干脆把他们哥俩撂那了,人家该干嘛干嘛去。
这应当是最难啃的两块骨头了,可这两个人若是攻不下,其他的人怕是也很难还款,甚至会有恃无恐。
“那就照原计划行事,‘礼’不行,那就只能上门去了。”
四贝勒没有要手软的意思,他在户部任职,最知道国库已经空缺成什么样子了,但凡这些人还有点忠君爱国的思想,早就该把欠下来的银子还了。
既然是要办正事儿,那就得穿着官服,带着户部的官员,正儿八经的去讨债,而不是在讲什么兄弟之情、套什么近乎。
这一招就看是谁更要面子了,毕竟民间讨债,若是碰到不还的,在欠债人家里头打砸抢都是常见的事儿,有的甚至把人家儿女拉出来卖。
可他们催债就不能用这些手段了,官员办事还是要有官员办事的原则,不能像地痞流氓一样。
就这么挨个转了一圈儿,花了整整两天的功夫,最要面子的人果然是三贝勒,只有这位还了两万两,当然还完了这两万两,那还剩八万两的银子没还呢。
欠债的人几乎不受影响,还是该干嘛的干嘛,反倒是他们这些催债的人,整天忙活不说,还一盆一盆的脏水往他们身上泼。
冷酷无情,毫无兄弟之情,拿着鸡毛当令箭,小人得志就猖狂,借着开差事打击报复,早就有了不臣之心……甚至连宠妾灭妻这样的话都有了。
要知道,四贝勒府上,后院基本上全归四福晋来管,在宫里头读书的是四贝勒的嫡长子弘晖,就算是有个李侧福晋,接连生下一女三子,可样样也都没越过福晋去。
十三爷和十四贝勒这边,那就更没说的了,别说侧福晋了,连格格都没有,十三爷这边倒是还有两个侍妾,硬说的话也能算是妾室。
可十四贝勒呢,人家连侍妾都没有,哪儿来的宠妾灭妻。
四贝勒和十三爷早在接下这个差事的时候,就已经预想到了,这是触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儿,只要他们不是存心和稀泥,就绝对落不到什么好名声。
得罪人倒还是其次,众口铄金,黑的能说成白的,白的也能说成黑的,最严重的结果大概就是:被捏造出来的污名,会跟他们一辈子,当世之人会相信,后世之人也会相信。
胤祯早先可没想这么多,他知道这是个不讨好的差事,但没想到这么不讨好。
催债这事儿也就刚办了个开头,后边还有的磨呢,就已经有这么多的污水泼过来了,他都不敢想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儿,捏造罪名、诬陷,甚至是刺杀?
这些不应该是他们来承担的,皇阿玛才是债主,当初给这个恩典的也是皇阿玛,皇阿玛赚够了仁慈的名声,享受够了臣子的恭维,如今却让儿子来收拾烂摊子。
这不公平。
他不知道历史上四哥有没有接这差事,也不知道皇阿玛到底是坑了哪个儿子,更不知道这些欠债最终有没有收上来,是不是在毁了讨债的人之后,这些个人就可以无债一身轻了。
胤祯可不想替皇阿玛收拾这样的烂摊子,他们要牺牲名誉甚至性命才能收拾的烂摊子,若是皇阿玛肯下定决心,亲自来收拾自己的烂摊子,远不必付出这么多。
“皇阿玛让咱们办差事,如今差事受阻,理应去找皇阿玛,流言猛于虎,太子和直郡王又一点准话都没有,光靠咱们上门去跟人家商讨,八辈子也磨不出一个铜板来。”
“去找皇阿玛做什么?让皇阿玛下旨命令太子和直郡王还银子,还是下旨为我们恢复名誉?”
十三爷对皇阿玛多多少少也是有些了解的,皇阿玛不可能会下这样的圣旨。
而且皇阿玛竟然把差事交给他们了,那他们就应该办好,让皇阿玛知道他们的能力,而不是再把球踢回去。
四贝勒倒是想听听十四弟有什么主意,若不是之前十四弟亲自上门找了五弟、九弟和十弟,可能现在还回来的银两更可怜。
“皇阿玛若是可以下旨让太子和直郡王还银两,那最好了,讨债的难度立马就降低了一半,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大家是真的没有太多的现银,皇阿玛应该在给我们一道权利,我们收不来银子可以收别的,庄子、铺子、田产、古董字画……这些都可以用来抵债,要实在不行,宅子也可以,一点儿都不愿意还的,就把宅子封了,什么时候把银子拿来,什么时候再把他的宅院解封,过期不还,那就把宅院卖了,能收回来多少银子算多少。”
胤祯的意思是,索性把遮羞布扯开,这面子大家谁都别想要,皇阿玛别再想着当一世仁慈的君主,这些欠了债的人,也别想着光抹黑旁人的名声,不看看自己的心有多黑。
国库都穷成这个鬼样子了,还要面子有什么用,万一有一场战争、有一场自然灾害,国库的银子都不足以应对,这都相当于已经是火烧到眉毛的时候了,还维持这些虚情假意做什么。
十三爷虽然听着痛快,但这事儿它不妥当,皇阿玛不会同意的,皇阿玛若是能同意这个意见,也不会把催债的事情安排给他们,早自己收不就完了。
他正准备把道理掰碎了讲给十四弟听的时候,哪成想四哥居然同意了。
“就依十四弟所言,不过在面圣之前,咱们还得先写道折子,把意见落实到书面上,然后才能去见皇上。”
四贝勒用手揉了揉膝盖,他虽然能猜到太子和直郡王的想法,但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,把国库掏空了,将来就算是能坐上大位,可要收拾这样一幅烂摊子,得花比现在更久的时间。
人生一世,原就没有多久,想要实现自己的理念也是需要时间的,难道太子和直郡王就没有想过,将来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收拾烂摊子上,压根儿就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自己的理念吗。
皇阿玛纵然圣明,难道只考虑自己的名声,就不为儿孙想想,不为继位者想想。
十四弟的法子虽然莽撞,但皇上会同意的,讨债的差事原就没几个人肯接,如今就更不会有人接了,在这事儿上,皇上能用的只有他们。
用他们的手来讨债,最大的反噬也都在他们身上,皇上能受到的牵连有限。
反之,若是皇上自己来办这件差事,那所有的反噬就全都冲着皇上去了。
第47章 二更
这封奏折写得再怎么委婉,可也难掩本质。
康熙在看见这封奏折的时候,把茶盏都打落了,若真是按照这奏折上所写的,文武百官会怎么看,百姓会怎么看,后世之人又会怎么看。
如果不是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收拾的地步,如果不是除了老四他们几个之外,旁人不会狠心办这件差事,这封奏折上的所有内容,他是一个都不会准的,甚至写这封奏折的几个人,也该是要好好冷一冷。
但这不是没法子吗,帝王也有要妥协的时候,这种时候还特别多。
胤祯在折子被送上去之后,就知道皇阿玛不会高兴的,这位虽然一直都想做一个仁慈的君主,但总的来说,算不得是一个慈父,到时候少不得要折腾他们。
“先吃点东西垫垫,汤水就不要多喝了,免得到时候麻烦。”
胤祯嫌太师椅硬,干脆让人把饭菜都摆在了榻桌上,招呼着两个哥哥一块用膳。
午膳时间早就已经过了,晚膳时间还早着呢,这时候进食,是怕待会儿被叫到宫里去之后饿肚子。
皇阿玛罚儿子总共就那么几种手段,要么是晾到一边,什么差事都不给,要么是罚站罚跪,再严重点就斥责呗。
再严重的惩罚就没有了,如今在夺嫡里头搅风搅雨的,都是皇阿玛最疼爱的儿子,皇阿玛可舍不得收拾。
要收拾也只能是收拾跟在后头的臣子,比如索额图,这位也算是有功之臣,最后被活生生饿死在宗人府,太子却一点儿事儿都没有。
胤祯估摸着皇阿玛可能会让他们跪在一边,好好晾一晾他们,既不能去吃饭喝水,也不能去解决三急。
趁着还没叫到御前去,这会儿当然是要好好养精蓄锐了,肚子里得多点儿存货,别到时候挨饿。
三个人一人一碗面,还吃了不少牛肉和猪肉脯,临走的时候,人手两块奶糖,这是应付突发情况的,也是胤祯硬塞的。
万一要是低血糖什么的,把奶糖塞嘴里就行。
到达乾清宫的时候,可以说已经是做好了全部的准备,老爷子果然如预想般的生气,脸都是青的,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。
如果老爷子有读心术,就会发现他一直认为胆大天真的小儿子,实际上就是个不孝子,看到他气成这模样,心里边产生的情绪居然是喜悦的,庆幸自己在来之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。
果然是老三套,三个儿子前后不一的跪下,十四比四贝勒靠后半个身子,十三爷又比十四靠后半个身子,而且四贝勒居中,稳居c位。
康熙自顾自批改奏折,压根就没理会这三个儿子,右手边的茶盏换了四回,桌上的奏折也改得七七八八了,这才让几个人站起来。
御前不能失仪,膝盖跪痛了这会儿也不能揉,关键胤祯现在不是膝盖疼不疼的事儿了,是他腿已经跪麻了,强撑着站起来后,眼泪都已经憋出来了。
这腿麻还不能随意动的滋味儿,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,太……酸爽了,以至于生理眼泪都出来了。
四贝勒和十三爷都低着头,就算是不低头,他们的身位也刚好是错开的,不可能瞧见脸上的泪,但刚刚起身站起来的康熙可瞧得真真的。
他瞧见过妃嫔的眼泪,瞧见过儿女们年幼时的眼泪,也瞧见过大臣们或懊悔或感激时的眼泪,但十四这样……至于吗。
太子和直郡王不是没有这样跪过,可谁也没跪哭过,这算多大点儿事儿,他爱惜了这么多年的名声,如今即将沾染上污点,他都还没哭呢。
就这点承受能力,怪不得眼巴巴的送这样一封奏折上来,担不起大任……
面对这样的十四,康熙在心里头能挑出一百条毛病来,眼泪是弱者才会有的东西,他知道这几天风言风语有很多,但没想到已经把几个孩子吓成这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