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古代开产科_分卷阅读_257
众人又送别了一番,才上了马车前往码头去。杜大爷和林氏两人一直将杜若他们送到码头,将一应的东西都搬运整理好之后,才又开口道:“回去只怕比过来还要慢几日,现如今海上是北风,没有来的时候顺风走的快,我已经派了下人先走陆路去京城通报去了,到了大沽口,自然有人会去接应你们。”
做生意的人想的都很周到,这一点杜若是自愧不如的。当时杜蘅安排他们出行的时候就试试妥帖。杜大爷说了几句,又回头看着杜若道:“大侄儿,过两年要是芸儿能中举人,我就把他送到京城的玉山书院去,听说那边的学风严谨,比太学都好。”
玉山书院是民办书院,虽然并不是以科举为主要目的,但是书院的山长是大雍的大儒,里面不光学风严谨,而且思想开放,学习讲究经世致用,培养了不少心怀天下,情系子民、关注国运的人才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所以虽然玉山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,反倒出了不少状元之才,在历届科举中,也比太学生表现出众,所以很多名门官宦人家,情愿把自家的孩子送往玉山书院去求学。
“那里头的学风确实是不错的,每年的师生辩论和讲会都非常精彩,若是芸哥儿能去那边求学,自然是更有精进的。”杜若打心眼里觉得杜芸是可造之材,倒是欣然接受了杜大爷的提议。
两人又送别了几句,一众东西便都搬上了船只。船家撑了镐,慢慢离岸,杜若便站在船舷上,想着杜大爷和林氏拱了拱手,行礼道别。
刘七巧上了船,也感叹了起来,在古代走个亲戚不容易,一来一回就是三个月的时间。人的一辈子才有几个三个月呢?就像杜老太太刚才说的,只怕下次两老见面,其中的一个定然是躺着的了。
其实古人是很有落叶归根的观念的,不然的话当年跟着先帝背井离乡的那么多京城人士,最后都一呼百应的跟着新皇回了京城,杜家的根基在北边,这谁都知道。
杜老太太见刘七巧坐在船舱里头发呆,以为她又要晕船了,只关切道:“七巧这是怎么了?脸色看着不大好。”
刘七巧其实不外乎也是想家了,她第一次离前世自己的家那么近,却连自己家的影子都瞧不见,一转眼便又要走了。
“没什么,只是觉得,这世间的事情,有时候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,只希望二叔公一家子都能好好的。”杜老太太便笑道,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臂道:“放心,你和大郎不会像你二叔公和二婶婆的,你们是自己看对眼的,怎么也别他们强了不知多少倍了。”
刘七巧心里又叹了一口气,古代人觉得自由恋爱就是婚姻的保护锁,可其实现代人就算是自由恋爱,还不是很容易就分手了,据说八零后的离婚率是百分之三十九。在古代很少有离婚这种事情,但是有的只是比离婚更糟糕的事情。男的一个劲儿的纳妾,女的一个劲儿的给妾使绊子。
刘七巧想到这里,见杜若从外头船舷上进来了,忽然就想到一件事情,只张口问杜若道:“那天去给赵王的小妾接生,他给拆红了没有?”
杜若拧眉想了想,好像确实忘了这件事情,当时都已经过了三更天了,两人都又累又困的,睡还想到这件事情来。杜若只摇头笑道:“你怎么就想起这个来了,不过好像还真的是忘了。”
刘七巧一脸正色的点了点头道:“没事,等你回了京城,记得修书一封,让赵王爷把欠的银子补上,我刘七巧等闲不给人接生,生一次价钱自然也是不便宜的,给他打个八折,就八百两吧!”
杜若差点儿被刘七巧逗的喷出一口老血来,只笑道:“媳妇你是开黑店的?”
刘七巧想了想,有些不好意思道:“那就让他看着办,想给多少给多少吧。”
杜老太太见两人聊得开心,又想着回家的日子近了,也只觉得神清气爽,心情也好了不少。
这一路上还算顺利,因为是赶在了过年前前头的那一批,所以一路也是通行无阻的。听船家说,要是再晚半个月,那时候从江南往京城去的船就多了。很外放的官员家属,过年的时候是要往京城家里头团聚的,到那个时候,十艘船里头有九艘都是官员女眷,就靠在岸边一路请安,都能把人的腰累折了。刘七巧这会儿也总算明白,为什么杜老太太坚决要早些回去,原来还有这样一说。杜二老爷虽然是太医院院判,但毕竟不是朝臣,杜老太太年纪再大,也没受过朝廷诰命,所以遇上那些高官太太们,还是要行礼的,她就不喜欢这样,早早的就绕过了。
等船到大沽口的时候,杜蘅已经带着人在码头上等了三天了,见了插着杜家旗子的船靠岸,杜蘅只兴奋的在码头上着手。虽然外面海风很大,但杜老太太还是忍不住站到了船舷上头,看着船家慢慢的将船靠岸。
和金陵相比,北边的天空就干爽了很多,初冬的太阳光照的人脸上暖暖烘烘的,虽然也是冷,却和南方的湿冷不太一样。刘七巧由丫鬟扶着上岸,杜蘅见了,只弯腰行礼道:“嫂子一路辛苦了。”
刘七巧自然知道杜若写了信回去,如今自然是全家都知道她怀孕的事情了。杜蘅向刘七巧见过礼之后,便瞧见杜苡和苏姨娘也上了岸,杜苡在前头扶着杜老太太,苏姨娘则由丫鬟扶着,两人都穿着素色衣衫,一前一后上岸。杜蘅便凑上去,对杜苡道:“还要恭喜二妹妹。”
杜苡哪里知道自己会有什么喜事,不由一愣,只听杜蘅道:“老太太,上个月二十八的时候,汤夫人亲自登门,向杜家提亲了。”
杜老太太听了,只高兴道:“当真?汤家果然是受信用之人啊!”
杜蘅道:“可不是,没过几天,太后娘娘也传了父亲进宫问话,听说二妹妹已经有了人家,便没说什么。”
此时杜苡已经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了,顿时脸涨得通红的,想起那汤鸿哲,不过也就是擦肩而过时,略略的瞥了一眼,只不过记得一个长相而已,怎么就……杜苡低下头,略带羞涩的扭头瞧了一眼苏姨娘,却见苏姨娘眉梢倒是韵着笑意的。
汤鸿哲少年英才,虽然年纪比杜苡大了十来岁,可是老夫少妻才能和和美美的。况且他的人品、才华,那都是京城里数一数二出众的人物,杜苡虽是去做续弦的,终究是没有吃亏的。苏姨娘想到这里,不由就感激的看了杜老太太一眼,想必他们在金陵的时候,已经帮杜苡物色好了人家。
☆、237|5.08|
在路上又走了两日,才算回了京城,虽说不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,可这京城似乎看上去也像大变样了一般,虽然还是和往日一样繁华,但初冬的景象让人心里头暖融融的,更何况再过二十来天,就要过年了,路边的小店生意都特别的红火。
刘七巧没回金陵的时候,想着金陵是自己前世的家,心中便有几分亲近之意。后来去了金陵,虽然是同样的地方,却没有一点点现代的影子,不过就是跟寻梦一样,总算也是去过了,心里头也就没了念想。如今回到京城,刘七巧反倒觉得,似乎对这里已经有了一种归属感。
飘着椒香的百草院,如今才是她刘七巧的家了。马车到门口的时候,杜家大门口已经站了一群人迎接了。难得杜太太也站在人群中,她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临产,这会儿肚子已经比刘七巧走的时候又大了很多。刘七巧撩开了帘子往下头一看,杜太太身边李氏正抱着九妹,也站在人群中。
刘七巧脸上的笑意就越发浓厚了几分,杜若扶着她从踏脚上下来,刘七巧自然先是拜见了杜太太,然后又依次拜见了李氏、二太太等人。李氏瞧见刘七巧安然无恙的回来,只笑着道: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。”
杜太太瞧了一眼刘七巧,又看了一眼杜若,眼底多少有几分嗔怪,只摇头道:“你也真是胡闹,竟弄出这样的事情来,要是七巧有什么三长两短的,看我不罚你!”
杜若连忙认错道:“娘说的有道理,就是如今她好好的,我也只有认罚的分了,这次真的是儿子的失误。”
杜太太见杜若认错还算诚恳,便也不去说她,只迎到了杜老太太跟前道:“老太太一路都顺遂吧?”
杜老太太回了自己家,才觉得比起二老太爷家那些乌烟瘴气的事情,自己家简直不知好了多少,连带着看二太太也越发觉得顺眼了些,还亲自开口道:“这些日子你和蘅哥儿媳妇都辛苦了。”
二太太简直是受宠若惊了,她调节了很长世间的情绪,嘴角才刚刚好起来。再加上杜茵和杜苡两人的婚事都已经定了下来,也确实容不得她再消极怠工了,总不能小姑子的婚事全部让嫂子张罗吧,这也不合适。于是,二太太也总算打起了精神,开始给两个女儿备嫁妆了。
这其中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,齐家借过去的银子,陆陆续续的换了有一小半了。杜二老爷觉得齐家舅爷的人品还不错,也到处打点帮忙,如今虽然齐老太爷被撤职了,但至少齐老爷还在礼部的职位算是保了下来,这也是大家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了。
二老太太进门这么长时间,还是头一次听杜老太太夸,虽然多少有些沾了儿媳妇光的嫌疑,但她心里头还是舒畅了不少,只红着脸道:“这些都是应该的,老太太你一路劳顿,更是辛苦,我们别杵在门口了,往里头去吧,我一早就让下人们把福寿堂给收拾干净了。”
杜老太太听二太太说话都比走之前都伶俐了些,也老怀安慰的很,赵氏笑咪咪的上前,扶了杜老太太进门。正这时候,忽然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从抱着她的奶娘手里挣脱了出来,步子还不太稳的往杜老太太这边跑,口中还奶声奶气的喊着:“老祖宗……老祖宗……”
杜老太太见了,只笑道:“翰哥儿,你慢一点,小心摔着了……快快快,你们扶着他一点。”
赵氏见奶娘带着杜文翰出来了,眼中虽是高兴,却也忍不住问道:“这么冷的天,才睡醒怎么就让翰哥儿出来了呢?可别吹了风着凉了。”
奶娘连忙就上前,将翰哥儿抱了起来,开口道:“奴婢也这么说,可翰哥儿听说老太太回来,非要自己出来迎老祖宗呢!”
杜老太太只笑得何不拢嘴,伸手摸了摸翰哥儿的圆脸道:“又长高了,对了,老祖宗有好消息告诉你,你大伯母马上就要给你生一个小弟弟出来玩咯,倒是翰哥儿带着他一起来玩好不好?”
翰哥儿听说,只高兴的拍手道:“我又要有小弟弟了,真好!”
一群人说说笑笑中,便进了杜老太太的福寿堂里头。丫鬟婆子一早就准备好了热茶糕点,见杜老太太回来,都站在门口的廊檐下迎接。杜老太太顿时又一种安慰感,不管出门走多远,家里头永远都是最好的。
进了大厅,里头早已经烧了暖融融的地龙,丫鬟们便上前服侍杜老太太脱下了披风,众人循序落座,除了年纪最小的杰哥儿没来,其他杜家的孩子都在了。沐姨娘生的闺女也在,女孩子取名字晚,大家都只管叫她大姐儿。
大姐儿这会儿已经一周五六个月了,将将会说一点话,喊老祖宗却是不会的,只会喊“老老、祖祖、宗宗”,只把杜老太太逗的何不拢嘴。
杜老太太坐下来,喝完了热茶,看着一众儿媳孙子孙媳妇,叹了一口气道:“这次去南边,看了你们二叔公家的那些事儿,我在真正感悟到一句话:家和万事兴啊。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外面再好,也不如家里头的好。”
众人都点头称是,二老太爷家的事情,从杜若的信中,她们也多多少少的知道一些,所以这时候也便没有多问,只要能把事情解决,人救回来,便是最好的结果了。
众人又聊了几句,杜太太才开口道:“老太太这一路回来,只怕也乏了,再过一个时辰就要用晚膳了,不如先歇一会儿。”
“也好也好,确实也乏了,散了吧。”杜老太太发了话,大家就都散去了。
刘七巧和杜若先送了杜太太回如意居,见李氏在里面坐着,便又留下来聊了几句。
“母亲今天怎么来了?”
“亲家母打发人来接的,说是你今天能回来,我都几个月没见你了,就带着九妹一起来了。”李氏说着,只上下打量了刘七巧一眼道:“日子还短,没显怀呢,看着气色倒是不算差的。”
杜若听李氏说起这个,又不好意思了起来。索性丫鬟送了茶进来,他便端起来抿了一口,低着头不说话。
“刚开始坐船有些难受,后来就好了,在船上的时候难受些,这两天上了岸,就又好些了。”
李氏听刘七巧这么说,心里便有些担忧,都说磨娘的孩子是男孩,刘七巧这一胎看着就不太磨人,要是女娃子,那就可惜了。
杜太太便道:“这样好,我生大郎的时候,也是没怎么受罪的,就是最后早产了,差点儿养不活了。”杜太太说到这里,忍不住又瞧了一眼杜若,见他如今已是一表人才,又马上要当父亲的人,心里就说不出的高兴,只觉得自己一辈子的心血都没白费了。
“这一路上胃病没犯过吧?”李氏记忆犹新杜若曾经被她自己的一碗饭打到,看着杜若依旧还是清瘦了些,便关心问道。
“哪能呢,我都不让他沾酒,唯一一次应酬,他也挺听话的,喝了三杯就装醉了。”刘七巧说着,只挑眉看着杜若,心头确实慢慢的甜蜜。
杜太太听了,连忙道:“这酒还是少喝为妙,喝多了也容易误事。”
几人又闲谈了几句,李氏便起身告辞了,杜太太执意留了李氏一起用晚膳,那边李氏只开口道:“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呢,我不在他也吃不好,就多谢亲家母了。”
刘七巧送了李氏往外头,让杜若留下来再陪杜太太说一会儿话,两人一路一走一路聊,李氏便道:“有件事情,我倒是要告诉你的,那巧儿如今住在了老四家,上个月孩子已经出身了,这不明不白的,不会是赖上老四了吧?”
王老四如今有了军功,虽然是将军级别的最低级,但好歹也是个朝廷命官了。方巧儿这么做,不等于就是败坏了王老四的名声吗?以王老四的老实程度,没准还是一个童男子呢!
做生意的人想的都很周到,这一点杜若是自愧不如的。当时杜蘅安排他们出行的时候就试试妥帖。杜大爷说了几句,又回头看着杜若道:“大侄儿,过两年要是芸儿能中举人,我就把他送到京城的玉山书院去,听说那边的学风严谨,比太学都好。”
玉山书院是民办书院,虽然并不是以科举为主要目的,但是书院的山长是大雍的大儒,里面不光学风严谨,而且思想开放,学习讲究经世致用,培养了不少心怀天下,情系子民、关注国运的人才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所以虽然玉山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,反倒出了不少状元之才,在历届科举中,也比太学生表现出众,所以很多名门官宦人家,情愿把自家的孩子送往玉山书院去求学。
“那里头的学风确实是不错的,每年的师生辩论和讲会都非常精彩,若是芸哥儿能去那边求学,自然是更有精进的。”杜若打心眼里觉得杜芸是可造之材,倒是欣然接受了杜大爷的提议。
两人又送别了几句,一众东西便都搬上了船只。船家撑了镐,慢慢离岸,杜若便站在船舷上,想着杜大爷和林氏拱了拱手,行礼道别。
刘七巧上了船,也感叹了起来,在古代走个亲戚不容易,一来一回就是三个月的时间。人的一辈子才有几个三个月呢?就像杜老太太刚才说的,只怕下次两老见面,其中的一个定然是躺着的了。
其实古人是很有落叶归根的观念的,不然的话当年跟着先帝背井离乡的那么多京城人士,最后都一呼百应的跟着新皇回了京城,杜家的根基在北边,这谁都知道。
杜老太太见刘七巧坐在船舱里头发呆,以为她又要晕船了,只关切道:“七巧这是怎么了?脸色看着不大好。”
刘七巧其实不外乎也是想家了,她第一次离前世自己的家那么近,却连自己家的影子都瞧不见,一转眼便又要走了。
“没什么,只是觉得,这世间的事情,有时候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,只希望二叔公一家子都能好好的。”杜老太太便笑道,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臂道:“放心,你和大郎不会像你二叔公和二婶婆的,你们是自己看对眼的,怎么也别他们强了不知多少倍了。”
刘七巧心里又叹了一口气,古代人觉得自由恋爱就是婚姻的保护锁,可其实现代人就算是自由恋爱,还不是很容易就分手了,据说八零后的离婚率是百分之三十九。在古代很少有离婚这种事情,但是有的只是比离婚更糟糕的事情。男的一个劲儿的纳妾,女的一个劲儿的给妾使绊子。
刘七巧想到这里,见杜若从外头船舷上进来了,忽然就想到一件事情,只张口问杜若道:“那天去给赵王的小妾接生,他给拆红了没有?”
杜若拧眉想了想,好像确实忘了这件事情,当时都已经过了三更天了,两人都又累又困的,睡还想到这件事情来。杜若只摇头笑道:“你怎么就想起这个来了,不过好像还真的是忘了。”
刘七巧一脸正色的点了点头道:“没事,等你回了京城,记得修书一封,让赵王爷把欠的银子补上,我刘七巧等闲不给人接生,生一次价钱自然也是不便宜的,给他打个八折,就八百两吧!”
杜若差点儿被刘七巧逗的喷出一口老血来,只笑道:“媳妇你是开黑店的?”
刘七巧想了想,有些不好意思道:“那就让他看着办,想给多少给多少吧。”
杜老太太见两人聊得开心,又想着回家的日子近了,也只觉得神清气爽,心情也好了不少。
这一路上还算顺利,因为是赶在了过年前前头的那一批,所以一路也是通行无阻的。听船家说,要是再晚半个月,那时候从江南往京城去的船就多了。很外放的官员家属,过年的时候是要往京城家里头团聚的,到那个时候,十艘船里头有九艘都是官员女眷,就靠在岸边一路请安,都能把人的腰累折了。刘七巧这会儿也总算明白,为什么杜老太太坚决要早些回去,原来还有这样一说。杜二老爷虽然是太医院院判,但毕竟不是朝臣,杜老太太年纪再大,也没受过朝廷诰命,所以遇上那些高官太太们,还是要行礼的,她就不喜欢这样,早早的就绕过了。
等船到大沽口的时候,杜蘅已经带着人在码头上等了三天了,见了插着杜家旗子的船靠岸,杜蘅只兴奋的在码头上着手。虽然外面海风很大,但杜老太太还是忍不住站到了船舷上头,看着船家慢慢的将船靠岸。
和金陵相比,北边的天空就干爽了很多,初冬的太阳光照的人脸上暖暖烘烘的,虽然也是冷,却和南方的湿冷不太一样。刘七巧由丫鬟扶着上岸,杜蘅见了,只弯腰行礼道:“嫂子一路辛苦了。”
刘七巧自然知道杜若写了信回去,如今自然是全家都知道她怀孕的事情了。杜蘅向刘七巧见过礼之后,便瞧见杜苡和苏姨娘也上了岸,杜苡在前头扶着杜老太太,苏姨娘则由丫鬟扶着,两人都穿着素色衣衫,一前一后上岸。杜蘅便凑上去,对杜苡道:“还要恭喜二妹妹。”
杜苡哪里知道自己会有什么喜事,不由一愣,只听杜蘅道:“老太太,上个月二十八的时候,汤夫人亲自登门,向杜家提亲了。”
杜老太太听了,只高兴道:“当真?汤家果然是受信用之人啊!”
杜蘅道:“可不是,没过几天,太后娘娘也传了父亲进宫问话,听说二妹妹已经有了人家,便没说什么。”
此时杜苡已经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了,顿时脸涨得通红的,想起那汤鸿哲,不过也就是擦肩而过时,略略的瞥了一眼,只不过记得一个长相而已,怎么就……杜苡低下头,略带羞涩的扭头瞧了一眼苏姨娘,却见苏姨娘眉梢倒是韵着笑意的。
汤鸿哲少年英才,虽然年纪比杜苡大了十来岁,可是老夫少妻才能和和美美的。况且他的人品、才华,那都是京城里数一数二出众的人物,杜苡虽是去做续弦的,终究是没有吃亏的。苏姨娘想到这里,不由就感激的看了杜老太太一眼,想必他们在金陵的时候,已经帮杜苡物色好了人家。
☆、237|5.08|
在路上又走了两日,才算回了京城,虽说不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,可这京城似乎看上去也像大变样了一般,虽然还是和往日一样繁华,但初冬的景象让人心里头暖融融的,更何况再过二十来天,就要过年了,路边的小店生意都特别的红火。
刘七巧没回金陵的时候,想着金陵是自己前世的家,心中便有几分亲近之意。后来去了金陵,虽然是同样的地方,却没有一点点现代的影子,不过就是跟寻梦一样,总算也是去过了,心里头也就没了念想。如今回到京城,刘七巧反倒觉得,似乎对这里已经有了一种归属感。
飘着椒香的百草院,如今才是她刘七巧的家了。马车到门口的时候,杜家大门口已经站了一群人迎接了。难得杜太太也站在人群中,她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临产,这会儿肚子已经比刘七巧走的时候又大了很多。刘七巧撩开了帘子往下头一看,杜太太身边李氏正抱着九妹,也站在人群中。
刘七巧脸上的笑意就越发浓厚了几分,杜若扶着她从踏脚上下来,刘七巧自然先是拜见了杜太太,然后又依次拜见了李氏、二太太等人。李氏瞧见刘七巧安然无恙的回来,只笑着道:“回来就好,回来就好。”
杜太太瞧了一眼刘七巧,又看了一眼杜若,眼底多少有几分嗔怪,只摇头道:“你也真是胡闹,竟弄出这样的事情来,要是七巧有什么三长两短的,看我不罚你!”
杜若连忙认错道:“娘说的有道理,就是如今她好好的,我也只有认罚的分了,这次真的是儿子的失误。”
杜太太见杜若认错还算诚恳,便也不去说她,只迎到了杜老太太跟前道:“老太太一路都顺遂吧?”
杜老太太回了自己家,才觉得比起二老太爷家那些乌烟瘴气的事情,自己家简直不知好了多少,连带着看二太太也越发觉得顺眼了些,还亲自开口道:“这些日子你和蘅哥儿媳妇都辛苦了。”
二太太简直是受宠若惊了,她调节了很长世间的情绪,嘴角才刚刚好起来。再加上杜茵和杜苡两人的婚事都已经定了下来,也确实容不得她再消极怠工了,总不能小姑子的婚事全部让嫂子张罗吧,这也不合适。于是,二太太也总算打起了精神,开始给两个女儿备嫁妆了。
这其中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,齐家借过去的银子,陆陆续续的换了有一小半了。杜二老爷觉得齐家舅爷的人品还不错,也到处打点帮忙,如今虽然齐老太爷被撤职了,但至少齐老爷还在礼部的职位算是保了下来,这也是大家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了。
二老太太进门这么长时间,还是头一次听杜老太太夸,虽然多少有些沾了儿媳妇光的嫌疑,但她心里头还是舒畅了不少,只红着脸道:“这些都是应该的,老太太你一路劳顿,更是辛苦,我们别杵在门口了,往里头去吧,我一早就让下人们把福寿堂给收拾干净了。”
杜老太太听二太太说话都比走之前都伶俐了些,也老怀安慰的很,赵氏笑咪咪的上前,扶了杜老太太进门。正这时候,忽然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从抱着她的奶娘手里挣脱了出来,步子还不太稳的往杜老太太这边跑,口中还奶声奶气的喊着:“老祖宗……老祖宗……”
杜老太太见了,只笑道:“翰哥儿,你慢一点,小心摔着了……快快快,你们扶着他一点。”
赵氏见奶娘带着杜文翰出来了,眼中虽是高兴,却也忍不住问道:“这么冷的天,才睡醒怎么就让翰哥儿出来了呢?可别吹了风着凉了。”
奶娘连忙就上前,将翰哥儿抱了起来,开口道:“奴婢也这么说,可翰哥儿听说老太太回来,非要自己出来迎老祖宗呢!”
杜老太太只笑得何不拢嘴,伸手摸了摸翰哥儿的圆脸道:“又长高了,对了,老祖宗有好消息告诉你,你大伯母马上就要给你生一个小弟弟出来玩咯,倒是翰哥儿带着他一起来玩好不好?”
翰哥儿听说,只高兴的拍手道:“我又要有小弟弟了,真好!”
一群人说说笑笑中,便进了杜老太太的福寿堂里头。丫鬟婆子一早就准备好了热茶糕点,见杜老太太回来,都站在门口的廊檐下迎接。杜老太太顿时又一种安慰感,不管出门走多远,家里头永远都是最好的。
进了大厅,里头早已经烧了暖融融的地龙,丫鬟们便上前服侍杜老太太脱下了披风,众人循序落座,除了年纪最小的杰哥儿没来,其他杜家的孩子都在了。沐姨娘生的闺女也在,女孩子取名字晚,大家都只管叫她大姐儿。
大姐儿这会儿已经一周五六个月了,将将会说一点话,喊老祖宗却是不会的,只会喊“老老、祖祖、宗宗”,只把杜老太太逗的何不拢嘴。
杜老太太坐下来,喝完了热茶,看着一众儿媳孙子孙媳妇,叹了一口气道:“这次去南边,看了你们二叔公家的那些事儿,我在真正感悟到一句话:家和万事兴啊。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外面再好,也不如家里头的好。”
众人都点头称是,二老太爷家的事情,从杜若的信中,她们也多多少少的知道一些,所以这时候也便没有多问,只要能把事情解决,人救回来,便是最好的结果了。
众人又聊了几句,杜太太才开口道:“老太太这一路回来,只怕也乏了,再过一个时辰就要用晚膳了,不如先歇一会儿。”
“也好也好,确实也乏了,散了吧。”杜老太太发了话,大家就都散去了。
刘七巧和杜若先送了杜太太回如意居,见李氏在里面坐着,便又留下来聊了几句。
“母亲今天怎么来了?”
“亲家母打发人来接的,说是你今天能回来,我都几个月没见你了,就带着九妹一起来了。”李氏说着,只上下打量了刘七巧一眼道:“日子还短,没显怀呢,看着气色倒是不算差的。”
杜若听李氏说起这个,又不好意思了起来。索性丫鬟送了茶进来,他便端起来抿了一口,低着头不说话。
“刚开始坐船有些难受,后来就好了,在船上的时候难受些,这两天上了岸,就又好些了。”
李氏听刘七巧这么说,心里便有些担忧,都说磨娘的孩子是男孩,刘七巧这一胎看着就不太磨人,要是女娃子,那就可惜了。
杜太太便道:“这样好,我生大郎的时候,也是没怎么受罪的,就是最后早产了,差点儿养不活了。”杜太太说到这里,忍不住又瞧了一眼杜若,见他如今已是一表人才,又马上要当父亲的人,心里就说不出的高兴,只觉得自己一辈子的心血都没白费了。
“这一路上胃病没犯过吧?”李氏记忆犹新杜若曾经被她自己的一碗饭打到,看着杜若依旧还是清瘦了些,便关心问道。
“哪能呢,我都不让他沾酒,唯一一次应酬,他也挺听话的,喝了三杯就装醉了。”刘七巧说着,只挑眉看着杜若,心头确实慢慢的甜蜜。
杜太太听了,连忙道:“这酒还是少喝为妙,喝多了也容易误事。”
几人又闲谈了几句,李氏便起身告辞了,杜太太执意留了李氏一起用晚膳,那边李氏只开口道:“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呢,我不在他也吃不好,就多谢亲家母了。”
刘七巧送了李氏往外头,让杜若留下来再陪杜太太说一会儿话,两人一路一走一路聊,李氏便道:“有件事情,我倒是要告诉你的,那巧儿如今住在了老四家,上个月孩子已经出身了,这不明不白的,不会是赖上老四了吧?”
王老四如今有了军功,虽然是将军级别的最低级,但好歹也是个朝廷命官了。方巧儿这么做,不等于就是败坏了王老四的名声吗?以王老四的老实程度,没准还是一个童男子呢!